贵州师范大学2013年学风建设工作报告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 时间:2014-05-06 浏览:280

2013年,我校积极推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务实的作风狠抓学风建设,办学空间得到拓展,办学层次得到提高,学风建设成效显著,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生素质稳步提升。

一、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学风建设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橱窗板报等校内媒体,开辟学风建设专栏,定期开展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教育。立足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在校报开辟“名师”专栏、教师节期间在全校宣传栏展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方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恪守学术规范,树立高师院校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职业形象。

(二) 深化思想认识。校党委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师德师风、理想信念、廉洁从教等一系列教育,在全校形成共识:学风是完成大学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必须始终重视学风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

(三)高度重视学风。学校将学风建设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和学度工作要点,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全过程;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风建设,着力培育良好学风与文化,带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校长伍鹏程以身作则,带头宣讲和自觉践行优良学风,参加省科协和省教育厅组织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分赴贵州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作了题为《守住学术生态的晴空——谈学术诚信与创新》的宣讲报告;面向全校研究生作学术诚信专题报告,以务实的作风带动全校学风建设。

二、完善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保障

(一)建立学风信息公开制度。在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学风建设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学风与学术的规章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学术准则、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学校在推荐申报科研奖励项目和职称评定等实行网上公示制度,自觉接受师生监督。在研究生新生课程中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在研究生论文开题前要求进行查新,论文提交后要进行查旧和查重,有效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在校园网开设学风建设专栏,发布学风建设的实施情况,公布学风建设年度报告。将项目申报、项目成果、论文著作等内容及时在网上或校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公示,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校内外同行专家的监督,防止学术研究的重复化和项目申报的同质化,避免资源浪费。

(二)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学校主要领导是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学风建设工作;学院、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学院、本部门的学风建设负责。将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各学院、职能部门班子考核,实行问责制。在职务晋升、项目申请、考核评估和学生招生录取、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审过程中,认真审查候选人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情况;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者,实行一票否决。

(三)完善教师考核管理机制。出台教师岗位绩效考核办法,规范教师考核的内容、方式,注重教师岗位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将教师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用、绩效分配、评先推优的直接依据;将学术规范、师德师风作为黄如论优秀教师奖、明德教师奖、教学质量奖等各种奖项评选的重要依据。

(四)完善学风监督机制。在校园学风建设网开通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健全学风建设的检查监督机制,完善工作流程,完善覆盖全校的学风建设工作网络。例如,课题立项时采取匿名评审与合理规避相结合,前期表现与后期资助相结合;中期检查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现场检查与统一检查相结合;以经费和科研成果为重点,注意点面结合,加强课题的全过程监督。围绕科学研究的过程,认真研究制定有关学术行为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论文答辩、文章发表、著作出版、项目立项、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等方面的程序和制度,建立健全学术管理专项制度。

三、加强管理,有序推进学风建设工作

(一)严格执行制度。坚持和完善院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加强意见反馈。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大对导师完成任务情况的检查;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纳入本科教学检查内容。要求辅导员检查到课率及跟班上课,走访学生宿舍,建立辅导员工作日志。加强做好学生的考风考纪、诚信教育和各项管理,提倡学生诚信考试、诚实做人,发放《学生诚信记录卡》,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二)规范学习管理。学校认真落实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和政治学习制度,邀请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作学风建设和学术研究专题报告,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贵州省科协名誉主席欧阳自远院士作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题报告。组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等重要精神;学习《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等。定期召开各学院教职工、各部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四个层次的学风建设专题工作会议,深入宣传学风建设管理制度,并认真组织学生学习。

(三)搭建工作平台。坚持科研强校,积极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搭建平台,营造有利于提升科研质量的体制机制和学术氛围。建立了大学激励性制度文化体系,出台了学术论文、著作、知识产权、获奖成果、文艺创作、体育成就等奖励细则,激励师生员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获批第12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1名,获批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2项,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资助16人;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授权专利22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考研录取率稳步提升。

(四)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成立研究生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修订了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培养方案、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十多个管理文件,全年获批全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3项、第四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站1个、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3项。

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25条具体措施,全面启动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推进,21个专业已经完成201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并顺利实施,遴选确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4个;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加强,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质量工程”项目1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1项、教学成果奖18项。

(二)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验班为试点,全面启动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班培养方案》;成立了由11个培养单位推荐的42名学生组成的综合改革实验班;建立了大学与中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实行由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协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扎实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同时,坚持论文答辩和学位论文盲评送审制度,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全年研究生论文盲评率达到33.33%,完善学位授予工作。

(三)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继续承担“国培”任务,全年选派1500余名学生赴全省14个项目县的290余所学校顶岗实习,置换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长7500余人到校接受学习培训。在组织实施“国培”项目的过程中,紧扣本科教育的内涵建设,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同时,配合9+3计划,选派了61名顶岗实习学生前往贵州建设学校进行顶岗实习,拓展了顶岗实习的新平台。

(四)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我校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中国语言文学4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经顺利通过评审;获批2个省级优秀特色重点学科,新一轮博士点(教育学、生物学、政治学)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在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中期检查工作中,旅游管理、地理学、计算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五个特色重点学科顺利通过建设验收,其中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特色重点学科”。

五、推进科研兴校,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

学校修订并下发了《科研奖励管理办法(试行)》等七个科研管理办法,确立了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的科研导向。高层次科研成果实现重大突破,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全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4项,首届贵州专业文艺奖9项。积极做好专利申报工作,获批授权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获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培育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产学研基地1个、创新人才团队1个。大学科技园创新服务产业的成效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入园企业达到21家、科技创新平台7个。重视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9项,项目获批率和结题率均有所提高,各类科研经费再创新高。

六、注重引培并举,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贯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年引进特聘教授5人、博士37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5人),教师在职获得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35人。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访学和出国留学,新增访学教师34人、公派出国留学教师16人。继续做好教师进修培养工作,积极实施英语专题培训和教育教学技能创新培训,选派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省外重点院校或科研院所访问、进修。职称评审和优秀人才推荐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新增二级教授7人、教授53人、副教授112人,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批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2项。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七、主要不足及努力方向

(一)主要不足:一是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高,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育亟待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需要更成熟的机制予以保障;三是科学研究的层次和质量仍有待提高,高水平、高质量研究成果不多;四是一校三区办学模式的学风建设任务艰巨,如何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合理确定三校区办学功能、稳步推进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是作为学风建设的参与者,师生责任心有待加强,学风建设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努力方向:一是全面实施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进一步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二是创新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培养、选拔、引进等多种方式,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四是健全“一校三区”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三校区教学稳定、质量提升。五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工作。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18 xfjsw.Aufe.Edu.CN    版权所有:安徽财经大学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曹山路962号安徽财经大学东校区1号办公楼

联系电话:0552-3179676

Copyright © 2018 xfjsw.Aufe.Edu.CN
版权所有:安徽财经大学

联系电话:0552-3179676

返回 原图
/